2025台灣7大主流社群平台剖析,創造網路大流量

「脆那麼紅,我們要跟著經營嗎?」——這是品牌經營人最近常問我們的問題。
新興社群崛起、內容形式快速變換,為了觸及更多消費者,並不是經營越多社群平台就越吃香。本篇文章將從品牌的視角出發,深入分析台灣當前主流的社群平台:誰在用、怎麼用、適不適合你經營、又該如何規劃,幫助你挑選出最能發揮品牌價值的舞台。
▎台灣主流社群平台有哪些
❶ LINE-最親民的行銷入口

使用者分析
LINE 作為台灣人最常用的通訊軟體,帳號普及率幾乎達到 99%。不論男女老少,每支手機幾乎都有這個綠色 icon。人們主要用 LINE與他人聊天,而品牌也能透過官方帳號豐富的功能,向用戶推播優惠活動、最新資訊,或是吸引顧客成為品牌會員。
社群行銷應用
由於 LINE 難以單獨培養流量,不適合用來開發新客。建議品牌可先透過 SEO、其他社群曝光、廣告等方式建立流量池,將忠實顧客累積一定數量後,再引導加入官方帳號。這樣就能活用 LINE 的分眾功能,進行有效的再行銷、優惠推播與會員經營,提醒熟客回頭找我們購物!
社群規劃建議
撰寫推播訊息時,開頭必須拋出最吸睛、讓人想點開的資訊,建議直接放上「限時/限量」、「明星愛用」、「優惠開跑」等消息,增加訊息的點開率。
訊息內文則可以用親切、有對話感的語氣構築,如:「我們幫你準備好今晚的消夜了!」、「這樣煮米連阿嬤都說好吃」;訊息長度不宜過長,可搭配圖片或影片提升可讀性與視覺吸引力。
LINE 行銷重在加溫與熟客的感情,只要品牌出現的時機正確,搭配分眾經營策略,就能讓每則訊息都發揮最大效益。
❷ Facebook-中壯齡主戰場仍不可小覷

使用者分析
《Digital 2025: Taiwan》數據指出,Facebook 在台灣的廣告觸及率仍達 73.8%。雖然使用者略有流失卻仍是活躍平台,35 歲以上族群為核心用戶。隨著 FB「廣告」和「為你推薦」的內容越來越良莠不齊,年輕人逐漸減少在 FB 社交,使用目的轉向「獲取資訊」或「追蹤熱門話題」,像是丹丹漢堡橋頭店、世壯運等新聞,都是近期吸引年輕人留駐 FB 的契機。
社群行銷應用
雖然年輕使用者正在流失,但對 35 歲以上用戶來說,FB 仍是每日必用的社群平台。雖然用戶的個人貼文減少,卻更常關注粉絲專頁、社團或影片內容。品牌若能加強這三面向的內容經營,仍有機會提升觸及與互動成效。另外,針對 35 歲以下族群,建議同步布局 YouTube、IG、TikTok,以確保觸及不同世代。
社群規劃建議
Facebook 近年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管道,品牌可多利用粉專及社團分享專業內容、觀點文章,建立品牌信任。若能搭配短影音,更能打破自然觸及率的限制。也建議不定期舉辦互動、贈禮活動,有助於活絡社群氣氛、吸引新粉絲加入。如果品牌希望主打的活動貼文能獲得更多曝光,那就下廣告吧!
FB 不再是全齡活躍的平台,但只要善用它的主要受眾特性,依然能為品牌帶來穩定的轉換與關注
❸ Youtube-受眾最廣的影音平台

使用者分析
根據年初的數據,Youtube 在台灣的網路用戶覆蓋率達 83.3%,男女占比各半。作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影音平台,使用者多偏好在 Youtube 尋找知識及資訊內容。近年來受歡迎的影音類型又以 Shorts 為主,反映出短影音炙手可熱的需求。
社群行銷應用
相較於其他社群貼文的短暫壽命,Youtube 的影片更具長尾效益,不僅能透過搜尋引擎穩定曝光,也有機會被演算法持續推薦。 由於 Youtube 具有完整的影音生態系,品牌若能長短影音並製,就能藉由 Shorts 快速吸睛、建立初步認識,再引導觀眾觀看長影音,強化品牌可見度與轉換率。
社群規劃建議
Youtube 是以長影音發跡,相比其他影音平台,其用戶更能接受較長的片長。適合分享獨特體驗與深入話題,如旅遊 vlog、開箱試用、操作教學等。至於什麼樣的影片較容易有觀看率?Youtube 官方建議:「持續發布高品質、引人入勝的內容」,有深度的影片將會讓觀眾停留得更久,演算法就會注意到你的影片並將其推薦給更多觀眾!
❹ Instgram-Z世代的搜尋首選

使用者分析
Instagram 目前在台灣擁有約 1130 萬使用者,是全台第 4 大的社群平台,主要用戶年齡集中於 18~34 歲,女性略多於男性,每天平均使用時間也比男性多出約 15 分鐘。
對 Z 世代而言,Instagram 除了是記錄生活的工具,也是他們搜尋資訊的首選。年輕用戶重視視覺感受與他人經驗分享,從找餐廳、看穿搭、挑美妝,到規劃旅行行程,習慣透過 hashtag 或 Reels 查看其他真實用戶的內容與口碑推薦。
社群行銷應用
Instagram 適合視覺吸引力高、重視風格與生活感的品牌,像是美妝保養、餐飲甜點、服飾穿搭、設計選品、旅遊住宿、活動策展等,就是非常能乘上 IG 視覺優勢的類別。而知識型品牌(如行銷顧問、法律服務、心理健康、自媒體經營者)也能透過 IG 經營得有聲有色,關鍵在於將知識內容轉譯為年輕用戶喜歡的表現方式。
社群規劃建議
Instagram 適合發展「視覺表現力強」、「情感連結高」的內容,品牌可依自身特性靈活運用圖文排版、Reels、限動互動等形式。知識型品牌可透過圖文懶人包傳遞簡明資訊,增加收藏與轉發價值;而生活感高的品牌如餐飲、美妝、服飾,則建議使用貼近日常的 Reels 或限動,展現產品氛圍與品牌理念,拉近與用戶的距離。
同時,品牌也可透過視覺一致的貼文排版建立專屬風格,加深帳號辨識度。互動功能如限動問答、小盒子、投票等,則有助提升粉絲參與感,建議定期設計小活動來維持互動溫度。品牌還可以活用 hashtag 與地標標記,強化在搜尋與探索頁的曝光,進一步觸及潛在受眾。
❺ Tiktok-新世代客群活躍戰場

使用者分析
根據 2024 年資料,TikTok 在台灣擁有約 565 萬名 18 歲以上活躍用戶,主要集中於 18–34 歲,男女比例相近,男性略多。這群用戶每天平均使用時間高達 95 分鐘,是目前使用黏著度最高的社群平台之一。TikTok 對 Z 世代有極高吸引力,已成為年輕族群搜尋靈感、探索品牌、追蹤潮流的核心平台。
社群行銷應用
TikTok 適合風格鮮明、能快速抓住目光的品牌,特別是美妝、穿搭、餐飲、生活用品、寵物、健身、娛樂類別等。想要經營好抖音,品牌不能單刀直入地直接銷售產品,而是應旁敲側擊,利用挑戰、開箱分享、轉場效果、日常體驗等方式讓用戶認識品牌。若品牌想快速累積話題熱度,TikTok 是目前最有爆發力的社群平台。
社群規劃建議
TikTok 的內容節奏快,用戶習慣不斷滑動,因此規劃 Tiktok的影片,前 3 秒一定要用 Hook 吸引用戶稍微停下。接著 3~8 秒就要呼應前面拋出的話題,利用問句或製造懸念提示觀眾即將獲得的好處。整體風格應輕鬆有趣、有故事感,聚焦於內容深度並避免過度業配,就會較容易搏得用戶喜愛而被演算法推散出去。
❻ Dcard-年輕版批踢踢

使用者分析
Dcard 為台灣最大的匿名社群之一,主力用戶為 18–24 歲的年輕族群,特別集中於大學生及剛畢業的新鮮人。根據 Social Lab 資料,約七成用戶年齡在 25 歲以下。Dcard 的用戶具高互動性與共鳴感。使用者慣於在平台上尋求心得交流、匿名討論、消費經驗與品牌評價,也擅長以輕鬆語氣分享生活日常與社會觀察,具備探索真實的氛圍。
社群行銷應用
Dcard 適合與生活、學生、情感、美妝、保健、時事話題等高度相關的品牌切入,像是日用品、飲食、3C、教育、保健品、交友軟體、美容醫療等類型。行銷操作建議以自然討論、個人經驗分享為主軸,透過口語化、代入感強的內容撰寫,自然引起留言、討論等互動,適合建立品牌的信任基礎。
社群規劃建議
Dcard 不適合直上業配文,若業配的文案置入過硬,很容易就被敏銳的年輕人識破。品牌應避免過於商業化的宣傳,而是著重於提供有價值、深入、能引起共鳴的資訊,例如產品評測、使用心得分享等。 若品牌預算許可,也可考慮使用 Dcard 原生廣告如文章合作或留言廣告,來提高曝光與導流的效益。
❼ Threads-話說對了就爆紅

使用者分析
今年七月適逢 Threads 出生滿兩年,作為年資最淺的社群平台,「脆」也抓住不少台灣肖年郎的網路時間。SimilarWeb 數據指出,18~24 歲使用者約佔 22%,25~34 歲則佔 30%,顯示其主力族群與平台氣質同樣年輕。
相較其他平台,Threads 的使用者特別喜歡說話,平台機制讓貼文的回應更容易被看見,形成自然且熱絡的社群氛圍。他們習慣隨手分享生活的隻字片段、發表個人觀點與對時事的即時反應,內容型態相似推特 ( 現名:X ) 而語氣更明快接地氣。
社群行銷應用
Threads 相比 IG 較不那麼重視包裝感,不用安排美美的照片、無須太過斟酌字句,用戶能輕鬆話家常,適合個性鮮明、願意與消費者對話的品牌,例如潮流選品、快速消耗品、內容型創作者品牌等。
經營初期可以從簡,結合時事、迷因、開放式話題快速展現品牌性格,也容易觸發留言互動。建議與 IG 搭配經營,透過限動或貼文導引粉絲進入 Threads,讓兩邊的內容彼此呼應。
社群規劃建議
Threads 強調即時互動與參與感,再加上跳脫粉絲數權重的推薦演算法,讓每則串文都有被看見的機會,適合品牌用開放式對話、有情緒共鳴的內容,培養自然、親切的品牌個性。建議以輕鬆幽默的口吻分享日常觀察、時事反應、即時性話題等內容,如:「明天芥末日,那吃壽司吧」、「第一次吃到大到吃不完的霜淇淋」,搭配隨手拍的畫面,不用過多排版修飾,就有機會讓串文飄出去,輕鬆收穫脆友的回應。
另也可善用熱門 hashtag 如「不懂就問脆」、「上班日常」等,或加上與品牌相關的主題標籤,有助提高被推薦與搜尋時的能見度,也有機會進入使用者感興趣的話題圈。
▎挑選社群平台行銷要考慮的5件事
選擇與品牌性質相符、目標受眾聚集的平台,才能幫助你用對的口吻,向對的人說話。在投入社群經營前,我們建議品牌先從以下幾個面向思考:
- 你的社群行銷目的為何?是要導購、增加互動,還是經營品牌?
- 你的目標客群在哪些平台最活躍?
- 你的產品/服務適合怎樣的展示方式?(視覺型、知識型、即時型等)
- 你能投入多少內容產製資源?(文字?圖片?影音?互動設計?)
- 同業競爭者在哪些平台已累積了聲量?你的品牌是否該跟進或避開?

▎新世代都用社群搜尋?品牌應該如何應對?
相較網站資訊,年輕世代越來越習慣透過社群探索這個世界。不論是找餐廳、美妝試用、教學操作、知識分享,生活中的疑難雜症幾乎都能從社群中找到解答。這也令不少品牌經營者疑惑:既然社群這麼有用,還需要花力氣經營網站與SEO嗎?
如果你的社群經營已有不錯效果,那就更應該好好經營官網。因為只有官網才能真正留住流量,將曝光轉化為成交。
儘管現在越來越多人會把 IG、TikTok 當作第一個使用的搜尋管道,但根據我們的觀察,大多數用戶在看過有興趣的內容後,還是會傾向到 Google 進行更詳細的資訊搜尋。
因此,品牌網站就扮演了承接社群流量的重要器皿。除了能完整呈現品牌的專業度、建立起信任,往往亦搭載購物車系統供消費者直接下單。消費者從認識品牌、蒐集資訊到決定購買,唯有社群媒體曝光導流 + 官網轉化成交,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成就實際效益。
▎順應時代的步伐,穩紮行銷的根本
人類成長與發明的趨勢,古往今來本就是建立於省時、省力的追求,使得搜尋資訊的行為也與時俱「變」。然而,在真偽資訊潮湧的現代,人們對可信資訊的求索,永遠是行銷人可以抓住的「不變」。
我們需要做的,除了跟上熱門平台與內容形式,更重要的是——莫忘持續佈局長尾搜尋關鍵字、並規律製作優質的內容,才是打造品牌競爭力、穩固顧客信任的根本之道。
本文可提供引用,引用需註明文章出處。